必赢电子

网站地图
学院概况
新闻首页
师资力量
教育教学
本科生
研究生
留学生
继续教育
附中
院系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
服装学院
造型必赢电子学院
现代手工必赢电子学院
数字必赢电子与传媒学院
人文必赢电子学院
应用设计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
必赢电子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
科研创作
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
招生就业
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
就业信息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合作发展
走进校园
人才招聘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学院概况
新闻首页
师资力量
教育教学
本科生
研究生
留学生
继续教育
附中
院系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
服装学院
造型必赢电子学院
现代手工必赢电子学院
数字必赢电子与传媒学院
人文必赢电子学院
应用设计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
必赢电子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
科研创作
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
招生就业
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
就业信息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合作发展
走进校园
人才招聘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必赢电子: 共青团

必赢电子:

齐洪海:照明不是个涂脂抹粉的事儿

时间:2018.10.15 供稿:站酷网 作者:中辰照明

照明不是个涂脂抹粉的事儿

齐洪海

中辰照明集团设计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外聘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建筑圈、照明圈、产品圈:两次“出逃”

我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是1994至1999年;1999至2002年,跟清华的詹庆旋教授,读建筑光环境专业的硕士。2001至2004年底,在张轲的标准营造做建筑设计;2005年初至今,就一直在远瞻做照明,现在的方向是照明产品。

从事照明设计,是因为做了几年建筑设计后,觉得适应不了那个圈子。不习惯的主要是三点:一是建筑圈儿不够善待年轻人,给年轻人的压力太大,要求极快地适应。我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混的还行,但可能同情心太盛,有点儿看不过去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模式。第二,我不太习惯一群建筑师坐在一起聊哲学。建筑它首先是个“活儿”,建造是最重要的。哲学可以聊,但聊的前提是做的东西足够好、确实有想法,但是建筑行业里好像大多数时候不是这样的情况。第三,以往接触过的建筑项目,包括在标准营造的那几年里,很多都是概念刚确定下来、设计才开始,留给建筑师的设计时间就已经不多了。往往还没深入做设计,工作就结束了。以上三点,是我不太能适应的。

于是逃到了照明圈,但是感觉跟建筑圈儿差别不大。照明可能相对更注重细节,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个细节问题了——你在照明这行,如果还不能在细节上有贡献,那就不需要你这个专业了。但在我说的其他几个问题上,其实差别不大。所以我就继续转型,特别是在2014年以后,比较多的精力就投入到产品中。

做产品的感觉确实跟之前做建筑、照明设计的时候不太一样,工作能落实得更好。产品面对的直接业主是品牌厂家、是专业业主,沟通的感受和效率要好很多,不必做太多无谓沟通,成果由市场检验。做产品更强调把事做实、全程把控,我更喜欢目前这状态。

2“曲线救国”:用产品解决施工问题

我以前不管在哪个阶段,目标都是把设计做好,但一直隐隐觉得不对。后来明白,这个想法其实不太尊重规律。“把事儿做好”是有条件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结果不可能好。所以我觉得我现在最该做的,是为将来、为后几代人把事儿做好,来做准备。现在我的团队里有四五十个比较年轻的设计师,如果我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培养他们自己做设计的习惯,就是好事。

另外,中国的建造面对的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是施工问题。我们有概念设计层面的好设计师,但是建造意义上的好设计师却很少——我看到的好好去研究构造、建造逻辑的建筑师,很少;大家觉得关心施工也没用,所以就不太关心,这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就想,在做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以往用施工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产品解决?这是个被逼出来的思维方式,用产品升级带来最终施工结果的品质的提高。而且因为日本、欧美不太存在施工问题,所以他们的产品也不需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于是这个压力反而给我们留了个市场的缝隙,“用产品解决施工问题”可能降低建造成本,让我们的产品,在外国也可能有市场。

北海公园 定制灯具

3城市照明的底线,是不能干扰居民生活

好的城市照明,无非是两个层面的要求。一,城市灯光绝不能干扰人的日常生活,这是底线。目前的很多灯光秀实际是种干扰,当我想选择不被影响的时候,不管身处室外室内,都不行。市民连选择“不被影响”的权力都没有了,这有些过度。

第二个层面是,好的城市照明应有带来视觉甚至精神享受的能力。比如罗马和巴黎,城市灯光经过了比较完整的、有节奏和逻辑的细节设计,也有城市整体的照明考虑。在国内的城市里,上海的视觉感受相对好一点,整体较为平衡、细腻。外滩的灯光有些“轰炸”,但是近人尺度上也还过得去,并不是非常劣质的轰炸。其他城市,印象中基本没有好的。

从实操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参考的是日本的照明设计,可能比较符合中国的审美。也热闹,也很通俗,设计也不是多么的经过推敲,但是它品质比较高,即使一些地方在逻辑上比较混乱,但摆在一起时也还好。所以从现实的层面考虑,可以学学日本。此外,好的城市照明离不开好的城市。如果城市不好,灯光基本没什么机会“好”,这意义不大。

4我反对专业照明公司,反对建筑和照明分家

我反对建筑和照明的设计分工。在普遍意义上,设计分工提高效率,降低质量。照明既然要渗透到机体的内部,就很难界定它的边界。它应该和建筑一起随时随地生长。

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它会改变设计师的心态。任何工作都有分工,但在心态上,最后负责的人要能觉得“活儿都是自己的”,这是关键。而现在的分工导致最后负责的人觉得,这些活儿不是他的了。如果建筑师做设计时,不把光的状态当成自己的责任,那他最后一定得不到一个好的光环境结果,这是对建筑的伤害。

目前建筑公司和照明公司的分开,在我看来,就必然地导致了心态上的这种割裂——专业照明公司的存在,意味着建筑师可以认为,人工光与他无关。现在绝大多数的建筑师是把设计做的差不多了以后,再来找照明团队;当你希望一起解决照明问题,他也不愿付出太大的努力。他们的想法是,建筑已经这样了,在这个基础上你去设计照明——这时能提升的就很有限了。这是目前普遍现象,但我们也跟一些较好的建筑师合作过,照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设计,比如华黎,何崴。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在有了比较完整的建筑概念之后再找我们聊,但是会为了照明对设计做比较大的调整。

我更希望,照明公司能回到建筑公司中去,成为其中的“照明设计小组”。但是建筑师目前的处境也足够糟糕,而只有在他们能好好做设计的时候,才有可能想起来照明这件事,所以这“照明小组”的回归可能遥遥无期。

与华黎合作项目 青浦塔下行馆,福建南靖

对话建筑师

有方 相较建筑、室内,照明设计可能不是公众熟悉的行业,你会如何最生动地介绍照明与建筑、城市景观的关系?

齐洪海 很多人喜欢说照明之于建筑、室内、景观,像化妆。我觉得不是。照明不是个涂脂抹粉的事儿。照明是眼神儿,是气色,来自机体内部。光和墙一样实在和必要。

有方 目前,中国照明设计行业的业态是怎样的?近年是否经历了变化?

齐洪海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照明还没有进入设计状态。照明在整个建筑行业里的位置特别低,留给照明的成本很低,尊重设计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我从1999年读研起开始接触照明,那时候行业处在一个迅速上升的阶段,比如说我接触过的北京王府井项目,包括后来的金融街项目,大家都觉得刚发现了照明的价值,很肯定照明设计的能量,也愿意以高成本去实现它,对一流进口产品的使用很普遍。

2005年是一个分界点。房地产形势发生变化,突然间地产界觉得产品不需要太好,也能迅速销售出去,于是对照明马上就变成无所谓的态度。照明就回到正常的发展状态。再到2014、2015年,房地产不行了,照明也明显走了下坡路。但从2013年南昌开始出现了整个城市的媒体立面,然后在一两年的时间里这种形式发酵,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于是商业照明明显下降,大市政项目则明显地起来了。但是到今年青岛的灯光秀出了一些问题后,这形式估计也会停下来。

有方 这段时间深圳庆祝特区40周年的灯光秀,引起了一定讨论。作为专业人士,你怎么看?

齐洪海 我相信大部分照明设计师都不会喜欢这种大型灯光表演,它是我们常年坚持反对的,但是反对也没有用。这种形式——城市媒体立面灯光秀——在国内最早应该是2013年出现在江西南昌,此后一直是主管部门的首选。这方式做起来快,只是把光源码到建筑物表面去,设计含金量基本是零。这种表演重要的是节目,但目前也没看到有意思、或者能结合城市环境与文化的节目,都是些简单甚至粗糙的视觉冲击。但这事儿能快速实现,决定后几个月就能完成,看上去视觉的量也大,可能也就因此比较受主管部门欢迎。

在国外,比如法国里昂,也有光表演,但每年只是三天,其他大部分时候是正常的光环境。而且里昂借光表演完善了城市中基础的建筑、景观照明,实现了更饱满的基础灯光布置。这个好的基础很重要,而且城市不能100%处在表演状态,表演性灯光占到30%就已经很多了。

有方 在这种专业角度的分析中,是否会有一些被简化了的层面?比如公众的接受情况?

齐洪海 第一,我们其实都不知道所谓“公众的爱好”到底是什么,但是公众的爱好应该是可引导的。

其次,我们做项目时,如果有条件,会去做一些街头采访。从我们收到的反馈来看,一个大概的感觉是,5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审美上其实完全具备我们想象的能力,他们也会希望灯光是柔和的,细腻的,安静的——他们也需要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民喜闻乐见”。年龄大些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对更明亮一点的爱好,这个趋势有;但具体审美的倾向也是多元的,并不是一味喜欢热闹。所以我不认为,像深圳这次的大范围“热闹”,就一定会受到所谓“民众的喜爱”。

里昂灯光节

有方 目前在国内实践的大型照明设计机构有哪些?

齐洪海 根据听说,国内目前最大的照明设计组织应该是清华规划院,“清控人居”。大概有200人左右,基本的工作是整个城市的照明设计,政府是主要业主。第二个就是BPI碧普照明,是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大概有四五十人。BPI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照明公司,有50年以上的历史,美国、包括全球最早的照明规范,都是从它的实践中来的。另外比较大的是栋梁国际,和上海的黎欧思,规模可能跟我们中辰远瞻差不多,都在四五十人左右。中辰是一个照明集团,远瞻是其中的设计公司,另外中辰还有它的工程公司、互联网公司。以上几家之外可能还有一些业务量和规模都比较大的照明设计公司,但是我说不出这些机构的名字。

有方 远瞻在成立后的十余年里都是个独立的设计公司,后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和中辰合并?

齐洪海 远瞻是2003年由詹老师创立的,老先生带着学生一起做。2005年我加入,之后的十年里,我们活儿干的挺高兴,也树立了品牌,但我们坚持的方向在商业上一直不太成功,一直是勉强支撑的状态。远瞻的设计师文化太强大,投资人也说,你们坚持这么干,赚不到钱,我是不会投你的。

2010年,我做国家博物馆照明设计的时候,认识了我现在设计公司的总经理,齐心。她当时在一个意大利灯具公司,我一直想挖她来我的团队,觉得合适。后来她去了中辰,经她介绍在2012年我认识了中辰的老板姜川,但当时没选择合并,因为还有不希望失去独立性的顾虑。

再到2014年,囿于现实的压力,就只希望有机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好好做设计,其他那些读书人的“穷酸”考虑都没了。就像我们写在远瞻宣传册上的一段话,“从2003年远瞻创立,到2015年,这12年间,远瞻始终没有摆脱生存压力,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能贡献于照明行业的方式。......生活迫使我们改变。”

2015年6月,在广州照明展会上又碰见姜川,就最终决定合并。合并对公司文化是个大冲击,会接很多原来不接的活,成本的控制愈发严格、不像原来做设计为了品质不计代价。这样做了一年多,发现可能不是我们原来想要的那个远瞻了,于是从2017下半年开始,就再重新“往回走”,对项目的选择和成本的控制上,再往原来远瞻的方向调。目前的设计、经营,就都比较稳定。

有方 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的作品?最有收获的是哪一个项目?

齐洪海 我们在每一个项目里都竭尽全力了,但是结果让自己觉得满意的非常少。最有收获的还是我开始做照明以后的第一个项目,2005年做的南京夫子庙。做完了以后,知道自己有多么不会做照明。

也是2005年,我第一次去欧洲看了一圈,觉得自己原来对照明的理解差的特别远。由此才激发了很真实的兴趣,才明白照明这事儿可以很有意思,可以做到一个梦幻的状态,它对城市体验的贡献可以大到那样一个程度。之后我追求的方向其实一直没太多变化,喜欢纯粹、细腻的设计,乍看简单,但细节非常有难度。

从大的时间跨度上来看,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对光的形态的理解。在我的感觉里,光越来越像一块从灯具开始到被照明对象结束的固态的材料。照明设计就是塑造和摆放这些体块。我自己能够看到因此产生的设计上的变化。

有方 哪个项目留下的遗憾让你印象最为深刻?设计中遇到的最大束缚是?

齐洪海 谈不上。我没碰到过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好的照明项目,也没有特别深刻的遗憾。遗憾来自于我们所处的整体环境,非常整体的环境。我们在尽全力地争取改变这个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遗憾。我对设计这事儿也没有失望过,所有的不好,实际给我们提供了有所作为的机会。

2005年的南京夫子庙

业主的品味可能是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限制。造价、技术层面的限制,只会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野心,真正束缚我们的是业主的品味,这是现阶段很难避免的问题。我们的业主是个特定人群,是在过去几十年这个阶段里,在中国社会中取得了成功的人。对这类业主品味的引导,可能比对公众的引导,更难。

有方 在专业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齐洪海 张轲,斯卡帕。

我在读研的最后一年去刚刚创立的标准营造打工,之后在那儿工作了三年。有一段时间公司里只有我和张轲两个人,可以说张轲是手把手地教我做设计。我俩面对面坐着,谁也不说话,因为也不熟。在一张草图上,他看着我画一会儿,然后拿过来自己画一会儿,然后递给我,我再接着画。在这个过程中,能从他画的每一笔里看到他脑子里的线索。这个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还有张轲让我知道了Zumthor,Siza,Moneo,Souto de Moura,Noguchi,Scarpa,一些真的好的设计师和好的设计。

另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建筑师是斯卡帕。和康的巨大、完整、精深不同,斯卡帕让我觉得设计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从任何一个点开始,从单纯的有趣开始,然后各自生长,相遇,然后找到相处接纳的方式。设计过程和结果都非常有趣。这个有趣几乎是任何人都可以感受的。

在离开建筑行业之后,因为兴趣,还是会做一些小的建筑改造和室内项目。

光与时光

有方 在从事照明设计后,你和张轲还有合作吗?

齐洪海 曾有过短暂的合作,但后来就没有了。原因在于我们的设计感觉不太一样——张轲的情感比较“大”,比较抽象,设计里不太有“小”的东西和情感;而我是个非常“小”的人,不管是做设计,还是在情感上。

有方 在北京做设计,有什么与这城市相关的特殊感受吗?

齐洪海 我们这个年纪,40几岁的人,也常会聊到要不要离开这儿。毕竟空气也不好。那为什么还没离开?我觉得北京最大的吸引力,是这儿有一帮特别“扯”的人——在北京,“扯”的价值是能被普遍认同的。如果你去上海是这个状态,可能会隐隐感到周边的人有些不耐烦了,但是在北京不会——我觉得这是北京对我最大的吸引力。

有方 最近读的有趣的书是什么?

齐洪海 我一辈子没怎么读过书,可能是因为对大部分作者的文字不满意。文字本身要能让我喜欢,我才能看下去。要么就是对书的主题确实感兴趣,比如讲美国宪法制定过程的《辩论》,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的。

但最近给女儿读宋词,所以读了一些。读到苏轼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觉得很喜欢。另外头几年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为了助眠,在睡前读《论语》。最后发现《论语》是一本好书。

有方 那么在书籍之外,获取知识的渠道是?

齐洪海 我的思考能力还可以,且很喜欢和人聊天,这可能是我获取知识的一个主要方式。周围有很多读书很多的人,他们会帮我做一种筛选。比如现在在清控人居里做传统城市保护的霍小卫,读书极多,我俩睡上下铺的时候他就每天晚上给我讲首诗。

另一个方式是看电影。我觉得这跟读书差不多,不应该把文字的位置放得特别高,影像就特别低。此外,设计语言其实是个独立的语言,它跟文字不可能真正地对应。所以设计的滋养,还是要看到真实的东西。

有方 如果不做照明设计,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

齐洪海 律师。在目前的中国,讲理是一个我喜欢的工作。

其实在我看来,所有职业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任何最终能产生好的影响的过程,我都觉得值得做,我都愿意去做。

分享到:
必赢电子游戏(中国)官方网站